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明嫡长子 第285节 (第4/7页)
。而剿套之所以比较容易成功,就是游牧民族也有其‘作息’。 这是一种军事常识,王守仁与鞑靼人打过仗,肯定是知道的。 这个常识就是游牧民族南下中原,通常是在秋季,而中原王朝北伐,则通常是在春季,正好相反。其背后都是生产方式决定的。 首先看游牧民族,他们之所以经常选择秋季,是因为游牧民族耐寒不耐热,关内气候较为温暖,游牧民族不适应。到了秋季则秋高气爽,气候转凉,即便战事久拖,天气越来越冷,游牧民族骑兵也会越打越有劲,与此同时汉人军队不耐寒,越打越吃亏。 再有天冷了之后,北方的大河结冰,骑兵长驱直入,丝毫无阻。 而且秋天正是种田农民收获的时候,中原军队不太好聚集,也有利于他们作战。 最关键的因素,冬天他们物资匮乏,如果秋天不赶紧抢一波,那女人、小孩、牲畜都很难熬过冬天。 而对于中原的农耕民族来说,春天出击最好,一来天气逐渐转热,越打下去天越热,咱不怕。二来春天是牲畜繁殖的季节,为了多养牛羊,游牧民族就会尽量分散在辽阔的大草原上放牧育雏。这个时候就是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集结军队,且战争还会影响牲畜繁殖。 另外,大师远征,需要耗费很多粮草,粮草的筹集也需要时间,而冬天是农闲,正好有时间组织民夫运送粮草。 所谓剿套,就是要在这个时候深入大漠,碰上人就杀、碰上牛羊就抢, 游牧民族抢一回关内的百姓,造成民不聊生,中原王朝抢一次他们,那也是沉重的打击。反正就是七伤拳,看谁先耗死谁。 王守仁最后的结语颇有道理,“大明既已耗费国力备兵,岂可作视鞑靼积蓄军马?若不剿套,天必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