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九章 何为入仕 (第13/16页)
少帮咱们啊?” 苏凌阿是乾隆初年就已仕官的笔贴式,但才干平平,故而虽然是满洲旗人,做了四十几年官,才做到五品的员外郎。经和珅举荐,他一年之内,便升了二品侍郎,故而对和珅无比感激,也时常为和珅提供六部情报。和珅听福长安这样说,心中也颇为许可,不觉点了点头。可还是转过头来看着吴省兰,问道:“吴老师有何高见?” 吴省兰道:“其实诚斋说的,确实是个办法。我看致斋你可以想想。但我认为,诚斋这一招,只能削弱王杰董诰他们。可我们的势力,还是有限。这些人即是长年不得重用,想来大多才干平平。壮大声势是够了,若是决大事,只怕都用不上。更何况都察院只是‘清流’,他们手里,还有翰林院的笔杆子呢?” 和珅也暗自称是,翰林院一向是新科优等进士方能进入之处,很多新科进士,在翰林做官久了,熟知朝廷事务,就可以被分到六部,进而掌握朝廷要职,甚至最终位列宰辅。董诰的升迁履历,就是如此。但翰林之事,自己一向难以过问,便道:“老师,学生也知道,这翰林院确实是块宝地。可翰林之事,这些年一直是阿中堂和嵇中堂掌管,我插不上手啊?” 吴省兰道:“眼下便有个机会,不知致斋你是否愿意试试?” 和珅笑道:“老师,这翰林之事,历来汉人中,主事的必是进士出身。满人里阿中堂虽未中进士,却也是举人。我只有个生员功名,只怕,还是不好服众啊。” 吴省兰道:“可以循序渐进嘛,眼下阿中堂眼看着七十岁了,翰林掌院还做得,可庶吉士教习,就不好兼顾了。听翰林院那边说,来年的新科庶吉士,皇上已不再令阿中堂教习了,这大好的机会,你不去试试?若只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