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吴霸春秋_第328章 先礼后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28章 先礼后兵 (第2/4页)

 而庆忌的王号,那是自封的,在吴王寿梦时,吴国始称王,但周天子和中原列国都不予承认。

    只不过,如果要表示敬重,一般的诸侯是不会将庆忌称之为“吴子”,而是“吴君”,即吴国的国君的意思。

    当然,现在吴国跟齐国是敌人,杵臼没有对庆忌直呼其名,这已经是给了面子的。

    推翻商王朝后,周王室分封天下八百诸侯,爵位分五等,公、侯、伯、子、男。

    众所周知,公爵要比子爵高贵,因此身份地位必然悬殊。

    让人奇怪的是,周章作为吴国第五代君主,吴太伯之后,只封为“子”爵;而周章的弟弟虞仲,虞国的开创者,却被封为“公”爵。

    两人都是吴太伯之后,为什么身份地位相差如此之大?

    西周时期,按严格来说,只有公、候、伯、男四种爵位。

    公是一种荣誉性质的称呼,先代王室的后裔都可以称“公”,因此西周出现了八大公爵。

    侯是一种武官的尊称,后来演化成诸侯的称呼;伯是家族领袖或地方首领常用的称呼。

    侯、伯有时可以混用,没有谁比谁高贵!

    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地方诸侯崛起,《史记》记载,“政由方伯”。

    这里的“伯”是老大的意思,这段时期的“伯”比“公、侯”都要吃香。

    男爵属于小首领的称号,古籍中有子男为一等之说。

    至于子爵,对象一般指的是蛮夷,西周时期周天子强大,不需要分封子爵,可是到了春秋,周王室衰弱,诸侯国为了与蛮夷沟通,便有了“子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