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之表弟很给力_第246章 孩子打架,打出了两件大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46章 孩子打架,打出了两件大事 (第2/8页)

不足。

    二是缺少吸纳财富的手段,士族和大商人手里的钱无处投资,加上传统的储蓄理念,越来越多的铜钱沉积到各家的窖藏之中,很多时候,朝廷新铸造的铜钱来不及流动几次就被埋到了地下的私库里,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上的货币短缺,以至于很多交易不得不寻找新的一般等价物来代替。

    这也是自汉代开始,丝绸渐渐被赋予货币属性的原因。

    尽管在拆分吴氏商行的过程中,士族手中的大量铜钱重新进入流通,但是那些铜钱并不能满足大唐日益增长的商业规模。

    民部做过统计,大唐贞观七年的商业规模比贞观元年扩大了五倍,哪怕是海贸从海外运回了大量的金银,但是顾有的观念让金银只能沦为铜钱的附庸,只有部分大额交易才会被拿出来当做结算货币。

    不得已,吴正义和李世民才用流通债券来弥补市场货币短缺的情况。

    但是这种事情不能一直做下去,大唐还是要从币制上来解决问题。

    吴正义一直很担心债券走了宋代交子和元明宝钞的老路,会因为过量超发损害到朝廷和琼崖侯府的信用,所以对这件事相当的谨慎,紧紧的拉着李世民,不让他随意发行债券。

    吴正义也没有一步到位发行纸钞的想法。

    那样做一是不现实,二是没必要。

    不现实是因为大唐根本没有全面发行信用货币的基础,人们没有相应的概念,很难认同纸币的价值,即便是以琼崖的技术可以做到印刷出合格的纸币,但是推广却是个难题......百姓们不认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