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213 (第4/4页)
弱,却实打实是急性子。 当初在官学,也是他先往阿灵阿脸上抡拳头的。阿灵阿真怕他冲动之下直接跑帅颜保府上去。 “消消气,消消气,是我被整了又不是你,你这么激动做什么。咱们大半年的不见,你怎么脾气见长啊?谁惹你了?” 揆叙咬牙切齿地说:“换你在翰林院试试,一群老头每天摇头晃脑,嘴里知乎者也。皇上要拟个圣旨,一群老头子能为到底用峻德崇功还是彪炳帝纪磨叽个半天,你说是不是得把人给逼疯了!” 阿灵阿在江南斗智斗勇,可心情舒畅和生活惬意。不像揆叙每日遭受心理折磨。 翰林一官起源于唐朝,古时能当上翰林就代表他是全国文学修养最高的人,负责为皇帝写文章和谕旨。 到了明清两代,对读书人来说有一个翰林出身那比金子还珍贵。 老朱家的开国皇帝是要饭出身,虽说后来扫盲成功,那也就是小学生水平。 于是但凡国家各种典章礼仪,挂着皇帝名义颁发的各项上谕最后都要由翰林草拟润色,皇帝看过后拿个大印章在后边盖章了事。 到了清朝,情形也差不多,努尔哈赤自己是个文盲,能说汉话但是看不懂也不会写。 到了他儿子这,四大贝勒里只有皇太极知道多学门语言有助于就业上岗,于是提早脱盲,但也就是个初中生的水平。 皇太极童鞋想想自己有拉拢汉人的必要,于是设立类似翰林的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找了一堆像范文程这样的人天天给前明写文采斐然感情饱满的劝降书。 效果也不错,哄了不少人投降。 到了入关后,依然遵照老传统保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