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君补考,从北宋开始_第166章 终掌兵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6章 终掌兵权 (第3/4页)

省试中一举夺魁,成为了“会元”。

    所谓的三元及第,第一元叫“解元”,指的是第一级别考试的头名,唐宋时叫解试,明清时称乡试。

    第二元就叫“会元”,此时的省试、明清的会试第一名。

    第三元才叫“状元”,是殿试的第一,一般由皇帝亲自指定,说白了,获得状元的难度,还要低于前两元。

    因为殿试更像是一次面试,皇帝看谁顺眼就定谁。

    ……

    宋初的殿试,普遍都是一赋、一诗、一策论。

    直到王安石变法后,才逐步废除了以空洞、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

    赵佶在傅斯年的影响下,变得越来越务实。

    这次殿试的问题,涵盖了民生、律法、农田水利等方面,考察的是贡生为官后,处理实际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考验了他们的行政能力。

    在这方面,傅斯年可以说既有见识,又有经验,明显比其他考生高出一截。

    赵佶看着傅斯年熟悉的面孔,真想就此给他个状元,无奈规矩不能坏。

    最终,赵佶心目中的第二成了状元,是南方的一位寒门士子。

    高俅这位“会元”,实际应该算是笔试的第一名。

    因为解元不止一个,会元却是每次只产生一名。

    高俅吃亏在了面相上,长得有点不讨喜,赵佶第一眼没看中他。但他毕竟是会元,最终得了探花之位。

    傅斯年拿了榜眼,赵佶还觉得有点对不住他。

    宴会结束后,赵佶略带兴奋地找到他: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