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_第二百零六章 七次实验,完成研究,一口唾沫一个钉?王浩:大气!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零六章 七次实验,完成研究,一口唾沫一个钉?王浩:大气! (第5/9页)

说,他拿自己的理论结合邓肯-霍尔丹的研究,弄出了一套新的理论?”

    “这个……”

    王强思考着,好半天也做了个点评,“超导理论机制引入拓扑学,还结合自己的理解……很有想法。”

    阮伟平也点头认可道,“确实很有想法!”

    他们并不相信王浩说的理论,但也不会接插手到研究中,而他们认可的是王浩的研究很新颖。

    新颖,是值得肯定的点。

    国内的学术是缺乏创新性的,这是学术环境造就的问题,缺乏创新性,有个问题就是,一些年轻学者从事科研的自由度不高。

    直白来说,“年轻学者,并不是想研究什么,就可以研究什么。”

    很简单的一个例子,邓肯-霍尔丹和同事一起做的研究,放在国内就不可能拿到经费,他做申请根本也不可能审批通过。

    他们的研究被同行认为是‘疯了’,做项目报告申请经费时,评审专家也会有同样的看法,项目自然就不会得到审批。

    这些离经叛道的研究,想要申请经费是非常困难的。

    但是,年轻人才会有创新的想法,创新的想法才会是新的研究,可年轻人却是最难拿到经费的,他们必须要申请符合常理的研究。

    这就是学术缺乏创新的原因之一。

    现在王浩的研究,听起来就非常的离经叛道,他竟然以自己的理论,再结合一项‘非常离经叛道’的内容,去投入大量经费做实验?

    如果换做是其他人,都可能会被扣上一顶胡乱使用经费的帽子,研究也就很难继续下去。

    但是,王浩不一样。

    他早已度过了‘年轻’阶段,已经成了学术界的大佬之一。

    哪怕是做再离经叛道的研究,也能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