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227 (第2/4页)
虽然鲜卑贵族们仍然无比崇信佛教,但毕竟拓跋焘才是皇帝,两年之前他就因人力问题,征召僧人服役,完全无视了僧人可以免除服役的惯例。 从那时,鲜卑的大臣就隐隐发现,他们这位圣明无比,带领他们统一了北方的君主,似乎不止是信奉道教不喜欢佛教…… 这时距离拓跋焘嵩山问道已经过去了快十年,他已经从初露锋芒的少年成了如今威名赫赫的青年君王,而内心深处想要再找到黄竹的想法,却一直没有变过。 寇谦之很大一个作用,就是年年为拓跋焘写青词,催问黄竹来期。 当然了,寇谦之也的确有点本事,将天下道教整合得很好。 年末,宫中有庆祝活动,贵族们都入宫来参加宴席。 拓跋焘将寇谦之请出来,让他为臣子们赐福。 汉臣们普遍不太喜欢佛教,而是更喜欢或者有好感那在本土,在汉家朝堂流行了很多年的道教,所以无所谓。 而鲜卑贵族们则纷纷变色。 他们隐忍地接受了这位天师的赐福,然后互相交换着眼色:皇帝对佛教真是越来越不满了啊。 可是,他们又能怎么样呢,皇帝的手段,每一个人都见过。他自十二岁上战场,就没有输过,用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统一了北方。 一般人二十出头可能还在吊儿郎当接受家长训示,可是他们的皇帝已经灭了好几个国家。这是实打实的功绩,压在他们头顶,让他们想反抗却不能,也不敢反抗。 虽然拓跋焘才二十五岁,但是此时已经有很多人想着,他驾崩后的谥号绝对逃不了一个“武”字,毕竟这样的武功,实在是太出色了。 拓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