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264 (第3/4页)
就由不入流一跃冲到了世界第二,使得中国能够及时成长到有资格参与二战大蛋糕的瓜分的程度。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炼铝工业的飞速发展,须知炼铝最大的消耗就是电能,有了足够的电力,铝的产量就很容易上去。而铝的产量一多,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替代铜作为电线材料,而电线的成本一降,电力工业自然就发展得更加迅猛,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而计划经济模式对于这类简单的循环有着极大的加成作用,“电力奇迹”也正是由此发生在中国的土地上…… 光有配方和工艺,如果没有必需的原料。一样是造不出那些超强材料的,胡卫东现在得以尽展其才,边区矿业的蓬勃发展无疑帮了大忙。除了之前已经能够满足需要的矿产资源,锆、钛两种金属的成功自产与稀土和钼产量的激增才使得胡卫东能将记忆中的那些高性能合金不打折扣地生产出来。锆在中国储量很小。中原边区更是没有多少,但因为用量极低就足以令合金的硬度极大地增强,而且锆石还是一种宝石,又称为风信子石,只要舍得花钱,在市面上收购起来并不困难,因此省着点用还是够的。难点倒是提炼,不过只要技术难题解决,对工业基础的要求却并不太高,因此边区很快就有出产了。 钛在中国储量很大,中原边区也有不少分布,尤其值得高兴的是,还大都是冶炼较为容易的金红石。虽然冶炼成本很高,但是胡卫东只是要些钛作为贫铀等合金中的微量组分,并非要生产后世航空航天等领域所用的高钛合金,所以完全够用。 稀土和钼在中原边区早就有了出产,但是两者用途极广,基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