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69章 (第2/3页)
宽大为怀道,“赵粤大人是阁老重臣,选拔人才必有一套称德度功、公允衡量的标准吧。品行好仅是基本, 为官后做出的功劳也不能少。我是后生晚学, 资浅齿少,就算承蒙厚望, 有幸步入朝廷中枢,也会日夜惴惧,恐自己不胜其任。” 曾襄侃谔道, “之涣兄谦虚了, 旁人不知情, 我还能不知道?上次国子监招收监生改制草案受到众人的推崇提案分明是你想出来的,赵大人最初的建议是被驳了的。可起草案呈到皇上跟前去, 却被赵粤认名居功了。” 大翁朝广开言路,就算国子监与翰林院不隶属同一个主管机构,诸臣也能献计献策, 让当事部门博采众议。而且两个部门在公事对接和人才输送上本就交集频繁。曾襄跟谁都能称兄道弟, 平日没少往礼部串门, 知道的内幕自然比旁人多。 此刻, 只听曾襄正义起来连自己也骂,“我大翁自开朝以来, 国子监仅招收皇亲国戚和五品以上官员家的子弟入学。名门望族的子女把一生的本事全都用在了投胎上, 大多是资质平庸的纨绔。国子监师资雄厚,尽是鸿儒, 给膏粱子弟教书, 岂不浪费?”他咽了咽口水, 接着道, “之涣兄的提案深得我心,让地方科举考试选送的庶民子弟通过翰林院的统一考核,择优录取,一来能给皇上和朝廷招揽真正的人才,二来能给庶民子弟更多翻身耀族的机会,鼓舞大家更勤奋地读书,为大翁朝的繁盛添砖加瓦,一举两得啊!” 木之涣见曾襄为自己义愤填膺,很是感动,但嘴上仍不争不抢道,“其实只要皇上接受了改制的提案就好,是谁提出的意见并不是最重要的。” 翁斐勾唇一笑,鼓起掌来,“好,很好,不愧是朕亲自殿试的一甲头名。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