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八年_第一百五十二章 初到上海县(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五十二章 初到上海县(一) (第6/7页)

,数十万也不在话下。每年载运油、酒、豆饼等货物往来两地,差不多要三、四次。”

    “豆饼?”

    “黄豆?”

    “豆油?”

    一帮人都听愣了,没想到乾隆时期南北两地的海贸如此兴盛。

    老黄也应和道:“是啊,就是黄豆。这可是好东西,榨完油,豆饼还可以做肥料。实话不瞒诸位,这些做关东海贸的商家,在关东和上海都有铺子。”

    赵新想了想问道:“北方都有哪些地方出黄豆?”

    老黄道:“这可就多了。比如山东的话,主要是青、莱、登三府。这三地的沿海地方,由于土性硗瘦,当地人十居六七都要种豆为生。”

    赵新一听“硗瘦”二字,也不大明白。照他估计就是盐碱地。

    只听老黄继续说道:“至于关东嘛,主要的产地是锦州,不过商铺都在牛庄。”

    赵新没想到大清治下的豆类贸易如此兴盛,他原本还想着在北海镇那边大面积种植黄豆用于贸易,看来这条路是走不通了。

    历史上,在鸦片战争之前,江浙一带最富有的沙船主,麾下沙船超过百只。有时能一次同时出海十几只。出海时以苏松水师官兵为后盾,绿营营船保护。船上分工细密,人手众多;有管事的、厨子、财副、船头、卖货的,各司其职。

    几人聊了一会,船已经过了太平寺地段,江面上的沙船越来越多。从西北的吴淞江、和南面的上海浦、洋泾、西沟方向,一条条的出海沙船排成了长队;此时上海县的城墙已经依稀可见。

    “就要到了。诸位请回船舱中暂避一会吧。”老黄提醒道。

    此时江面上南来北往的沙船实在太多,航行的速度一下就慢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