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八年_第五十三章 貂与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三章 貂与盐 (第4/8页)

网;更极端的则是直接把貂用烟熏死,然后砍倒大树取貂。)

    每年的“赏乌林”后,三姓和宁古塔的都统衙门将之前收讫的合格的貂皮,登记造册,派遣甲兵专程押送至京城;同时两地的都统衙门还要向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呈报,详细说明贡品的数量和毛色。

    而清廷之所以需要这么多的贡貂,还是为了尊卑有别。而貂皮服饰则代表了当时的社会地位。无论是貂皮袄、貂皮大衣、尖缨貂帽、貂鼠团帽,凡是与貂皮有关的,只有高级官员才有资格穿。

    刘胜听完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年月不是随意就能搞到貂皮的;这还不如未来呢,起码有养殖的。

    三人说话间,平太跑过来了。他走近一看,这两人完全不认识;又见到刘胜和鲁寿山正跟对方说着什么,也就没有上前,而是停在了胜海舟的身后等着。

    过了一会,刘胜转身回来问胜海舟,以前是怎么换盐的。

    胜海舟则回答没有换过,上次给雅尔哈的是赠送的。

    刘胜虽然脾气有时过于急躁,终归还是个厚道人。他估摸了一下对方带来的皮子,就让胜海舟去找利吉,取了一大袋子食盐过来。

    一百斤!

    瑟尔丹和额鲁看着面前的这一大袋子盐,两眼发直,陷入呆滞。这么多,都是盐?

    他们平时买盐都是去珲春城里;或者偷偷去海边的渔村里找恒吉换盐,虽然每次也换不了多少。

    清代中早期的时候,东北是有盐场的,就在今天的营口,共设有六个分场。不过这里的盐瑟尔丹他们是吃不到的,每年都要作为贡品进贡到宫里(年贡六万八千斤,乾隆五十年增加到八万八千斤)。

    珲春这里的盐其实是从朝鲜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