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四章 返京 (第5/10页)
感到难以接受。可有“小百子”作证,杨卫帆又是个军官身份,不由得他们不信。 所以最后王蕴琳感到盛情难却,还是勉强收下了三百块钱。但再多可就不敢要了,在当年,这三百元已经足以使一个赤贫家庭步入小康生活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每次通话,王蕴琳都必然会盘问洪衍武和陈力泉好一阵,问他们干活累不累,说出渔虽然赚钱多,却是最苦的活计,要他们千万别为钱不顾身体。 另外,还总问杨卫帆回滨城没有,让洪衍武一定要对人家表示感谢。 就这样,家里那边算是让洪衍武彻底放了心。他也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海碰子”们的公帐上,和如何处理好首尾,把存量海参彻底脱手的事儿上。 现在外面的实际情况是,海参交易早已死灰复燃。可以说,前段时间,政府的严管政策基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且随着元旦的临近,甚至海参交易还有愈演愈烈之势,价格也上涨到了一百七十余元。 所以这么一来,大多数的“海碰子”们,对手里现在所剩无几的五百来斤海参就颇为留恋,都有点不愿意出手。 可洪衍武又哪能容他们犯糊涂呢?就摆事实讲道理地开了一次会。 他的理由主要有三条。 第一,是在12月份,政府扩大了海参的捞捕力度,听说又从青岛调来了不少海参补充市场。这都是为了两节的供应需求。 现在新晾晒好的海参已经开始逐批上市。商店里已经能见到按本供应的海参了,那么完全可以想象,很快海参缺货的局面必然大为改观。 第二,民间资金参与的程度已经如火如荼,可海参的价格上涨速度却已经明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