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六章 西北皆震恐,加急造马蹬4 (第6/11页)
荥阳甚至曾有东汉第一冶铁炉。 当然,如今那冶炉依然屹立,但已达不到每日产一吨生铁的产量。 “元常先生,荥阳冶炉而今可否正常使用?每日产几何?” 【作者题外话】:这一章,咱们聊一聊汉末三国的官营手工业。 《汉书食货志》开篇便谈到“食”与“货”的重要性。 在班固笔下,“圣王域民,筑城郭以居之;制庐井以均之;开市肆以通之;设庠序以教之;士、农、工、商,四人有业”。 塔读^小说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可知手工业在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 鉴于《三国志》有纪、传而无表、志,因此想要探究彼时的制度便不得不求诸于两汉史与南朝诸史,然而通过对吉光片羽的辑录分析,依然能够获得许多宝贵线索。 其实关于汉末三国的“官府作坊”问题,唐长孺在《魏晋至唐官府作场及官府工程的工匠》一文中便曾有过精妙论述,不过唐先生立论于魏晋隋唐间的制度变迁,非止着眼于三国时代。 本章就三国时代的官营手工业问题,分小专题形势展开探讨。 按矿冶、纺织品、尚方器物三部分加以论述。鉴于史料有限,这一问题的分析或许无法尽善尽美。 手工业具备一定的技术门槛,往往是由专门的匠人担任,而官营手工业的主要服务对象便是当时的统治阶层。 事实上在农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下,也只有官府才具备充足的能力、动机去组织匠人进行专业生产。 因此官营作坊与手工匠人普遍存在于大都邑中。 随着汉末动乱,人口锐减,大量都邑荒芜废弃。 即使是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